N555. 冯宪银:徐州石楠 春事深处的生命哲思
徐州的春天,是被石楠花唤醒的。当料峭寒意还未完全褪去,粉白色的花球便悄然攀上枝头。在户部山青灰色的砖瓦间,在云龙山蜿蜒的石阶旁,在古黄河故道的堤坝上,这些花团如被揉碎的云朵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城市的视野。清晨推开窗,空气中浮动着独特的气息,既不是沁人心脾的芬芳,也不是令人不悦的恶臭,而是一种介于发酵与微腥之间,让人难以言喻的味道,这便是石楠花赠予徐州人独有的春日问候。
漫步彭城大地,目之所及,皆是石楠花的身影。它们团团簇簇,在春风里炸开千重浪。花瓣像被阳光亲吻过的丝绸,泛着珍珠般的光泽,却在行人靠近时,释放出带着野性的气息。这种矛盾恰似徐州城本身——楚霸王的乌骓马曾踏过的石板路,如今与摩登大厦并肩而立;大运河里摇橹的号子声,混着工厂机器的轰鸣声,编织成独特的城市韵律。
初遇石楠花的人,大多会被它的气味所困扰,甚至心生厌恶。但只要静下心来,仔细观赏,便会被它蓬勃的生命力所震撼。在彭祖园汉阙飞檐下,成片的石楠花树如同披甲的将士,花团锦簇似旌旗猎猎。花瓣层层叠叠,每一片都奋力向上舒展,在阳光下闪烁着倔强的光芒。没有哪种花能像石楠这般,以如此热烈甚至霸道的姿态宣告春天的到来。樱花虽美,却太过娇弱,一场春雨便零落成泥;玉兰虽雅,却过于清冷,让人难以亲近。而石楠花,以一种近乎野蛮的生长姿态,在争议中绽放,在质疑中盛开,向世人展示着生命最本真的力量。
站在古黄河故道的堤坝上,看着石楠花与滔滔河水相映成趣,忽然间明白了什么。这或许就是植物对生存的独特诠释:即便不被所有人喜爱,也要毫无保留地绽放;哪怕遭受非议,也要活出最绚烂的模样。每一朵石楠花,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,它们不在乎世人的眼光,只遵循内心的节奏,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尽情舒展。这份洒脱与坚韧,与徐州人骨子里的豪迈如出一辙——从汉高祖刘邦提剑斩蛇的果敢,到淮海战役中百万民众推车支前的坚毅,这片土地上的人们,向来不惧风雨,在岁月的磨砺中愈发坚韧。
石楠花的矛盾性,恰似徐州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。作为五省通衢之地,徐州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,历史的烽烟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。楚汉文化的雄浑厚重,大运河文化的温婉灵动,在这片土地上交融碰撞,形成了徐州独一无二的城市品格。这里既有重工业城市的硬朗筋骨,轰鸣的机器声诉说着奋斗的故事;也有云龙湖畔的诗意温柔,湖光山色勾勒出宁静的画卷。正如石楠花带着争议扎根于此,徐州也在时代的浪潮中,不断突破刻板印象,以独特的姿态生长、蜕变。
走在徐州的大街小巷,看着石楠花与城市景观相互映衬,忽然意识到,美与价值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评判。那些引发讨论的特质,往往也是生命最鲜活的注脚。石楠花的气味或许不讨喜,却无法掩盖它旺盛的生命力与独特的美感;徐州的工业底色或许略显粗犷,却也孕育出了坚韧不拔的城市精神。就像户部山那些历经百年风雨的老房子,斑驳的墙壁上爬满岁月的痕迹,却在石楠花的点缀下,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对石楠花的态度也在悄然改变。记得去年清明,我在云龙山脚下的石楠花丛中,邂逅一位写生的老人。他的画纸上,石楠花的粉白与远处的黄楼、近处的青石板路相映成趣,独特的气息仿佛也化作了画面中的一抹色彩。如今走过石楠花下,不再急着掩鼻匆匆而过,而是愿意停下脚步,用心感受。在那股独特的气息中,竟能分辨出若有若无的清甜,仿佛是石楠花对耐心观察者的馈赠。这或许就是自然给予我们的启示:当我们放下偏见,以更包容的心态去感知世界,那些曾以为的“困扰”,终会化作别样的风景;那些看似难以接受的事物,也会展现出温柔的一面。
徐州的石楠花,用自己的方式,教会了我们在左右为难中,寻得与世界和解的温柔答案。生活中,我们总会遇到许多像石楠花一样,让人感到矛盾与困惑的事物。但正是这些经历,让我们学会包容,懂得欣赏,收获成长。在石楠花开的季节里,让我们放慢脚步,用心去感受生命的多样性,去发现平凡中的美好,去领悟生活的真谛。因为每一次与“左右为楠”的相遇,都是一次心灵的修行,一次对生命的重新认知。
当春风再次拂过徐州大地,石楠花又将如期绽放。它们依然会以独特的姿态,在城市的各个角落,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故事,也讲述着这座城市的故事。而我们,也将在这份独特的春日气息中,继续前行,在矛盾与困惑中寻找平衡,在接纳与包容中感受美好,在生命的旅途中不断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