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709.冯金涛:北海世家之祠堂
良好的家风来源于严格的家教。北海世家的家教来自多个方面和角度。宗族约束在自然形成的血缘继嗣关系的基础上,通过建祠、修谱、筑墓、举行祖先祭祀等手段,将宗族整合为内部关系密切的社会组织是明清宗族发展的基本。
青州城中的冯家祠堂有三个:即冯氏宗祠堂、冯氏二支祠堂、冯氏五支祠堂。按时间顺序以冯氏宗祠最早,其次是二支祠,五支祠堂最晚。三个祠堂建立时间前后相差约50年。
祠堂是宗族制度的组织机构和物化象征,也是供养祖先神主的场所。祠堂的建立,能够以此维系族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;而维系祠堂活动的经费来源于祭田。冯氏家族祖茔在青州城北的尧王山东侧,有田若干,另有他处祭田,有碑记。
冯氏祠堂是确立家族的重要象征。冯氏祠堂的很多礼仪,其实也是族规家法,族子弟必须遵从,具有强制的特点。另外,祠堂中陈列着皇帝的诰敕和赏赐,这就使族权得到了王权的肯定,因而更具有权威性。
冯氏宗祠堂
在今偶园街南段路西侧,基督教堂北邻。明万历中期,由冯裕之孙冯子咸(举人)与曾孙冯琦(进士)创建。原祠堂正门坐西面东,古式门楼古朴典雅,鼓子门枕石,雕工精美,门内影壁。北拐,穿二门进入祠堂大院,院内北大殿三楹,配以东西两庑。院内的古柏民国中期即被伐掉,在东北角处仅剩一株数百年古楸。因冯氏后裔在明清两代出过许多名臣高官,故该祠只祀冯裕及冯裕子冯惟健、惟重、惟敏、惟讷四世祖。
明代青州冯氏世家的始祖是冯裕,祖籍临朐,于明弘治、正德间为官南北,后定居青州城中。冯裕有子冯惟健、惟重、惟敏、惟讷,人称“四冯”,以文学名世。惟健、惟敏是举人,惟重、惟讷是进士。惟健未做官,他的三个弟弟都曾出仕做官,其中惟讷官至布政使。冯琦是冯裕的曾孙,万历五年(1577)进士,官至礼部尚书。冯琦与其堂叔冯子咸倡建了冯氏宗祠。祠祀冯裕及惟健兄弟等。
祭先祖《礼记》曰:“凡治人之道,莫急于礼。礼有五经,莫重于祭。”祭祖仪式的核心就是“祭”的礼俗,即“祭之以礼”。为此,冯子咸专门制定《祭礼事宜》,对祠祭和墓祭作出规定。
冯子咸《祭礼事宜》中规定冯氏祠祭的祭期、祭器、祭品、祭主。冯氏祠堂的祭祀每年达九次之多,有“端阳、仲秋、重九、七月十五日、十月十三日、冬除、年除、元旦(旧时新年)、元宵”。最隆重的是年除和元旦。除此之外,每月朔,即每月初一,冯氏族人还要到祠堂上香。冯氏《祠堂行香传帖》规定,除家离祠堂较远的外地子孙,其他冯氏子孙都必须到场。每次行香之前,执事者必须将祠堂打扫干净,准备好“油烛一对,好香一束,茶五盏,酒五盏,纸二包,锞一包”,以备上香之用。行香的早晨,冯氏子孙就从四面八方赶往祠堂,不可迟到,迟到者要受到惩罚。根据长尊幼卑的传统,《传帖》要求:行香之日必须是“少者先至,如长者已至,而少者方至,即属来晚。又通以日未出为期,日出即长者亦罚”。既然连迟到都不允许,自然更不许无故不到,“有事或疾病,先于当事处告假”,否则要受罚。与其他人家不同,冯氏家族允许小孩进入祠堂,目的为让他们“渐习礼仪,不至疏野”。因此,行香之时,小孩也必须准时到达,否则要被罚跪。
每月祠堂行香之后,冯氏族人都要设宴,召开敦睦会,联络家族成员之间感情,处理一些家族事务。敦睦会是附属于冯氏祠堂的一个家族组织,由冯子咸倡议建立,有详细的组织原则和规章制度。参与者是全体家族成员,不可无故缺席。
每次祠堂祭祀都要有主祭人,冯氏自重返临朐后,繁衍生息的主要有四支:冯惟健、冯惟重、冯惟敏、冯惟讷,所以祭主就由“四支轮流递管,周而复始,又大支中分各小支,大支每人八年一轮,二支每人四年一轮,四支每人十六年一轮,五支每人十二年一轮”。祭主的责任主要是:在每次祭祀之前都要打扫祠堂,清洗祭器,准备祭品,安排一切祭祀事宜,以确保祭祀活动顺利举办。此外,祭主还要保证祭器完好无损,谁在担任祭主期间损坏祭器,谁就得照单赔偿,也不许私自将祭器转借他人,如若违犯,“罚钱一百文”。
祠堂的祭器主要包括:“茶盅十个,酒盅三十个,汤饭碗六十个,木豆一百个。”其他需要添置的,则“再添簿内”。
冯氏二支祠堂
在卫街,今青州东门大街中段路北,建于明万历年间。冯裕次子惟重以进士入仕,官行人司行人,卒于任上。惟重生一子,名冯子履。冯子履,字礼甫,号仰芹,幼孤,其母亲训育之,中隆庆二年(1568)进士,官至河南右参政。冯子履有二子,长子冯琦,次子冯珂。冯琦官至礼部尚书。冯珂秉性清高,不愿出仕。兄弟二人建立祠堂,名为“光启堂”,有光前启后之意。祠堂专门为冯子履而设。因为冯子履是冯氏二支,所以通常人们称本祠为“二支祠堂”。子履自幼丧父,在母亲和其他亲人的抚养教育下,奋发有为,又承前启后,使家族继续辉煌。所以“光启堂”非比寻常的祠堂。当时冯琦官职显赫,其营建的祠堂规格亦高。冯珂的孙子冯虎臣,中康熙三年(1664)武进士,不愧先祖。后来祠堂逐渐荒废,二支后人进行了重修。现在,青州博物馆中藏有道光年间的《重修光启堂记》石碑,可供参考。
冯氏五支祠堂
在偶园的西北隅,与冯府相连,清康熙前期冯溥建。因冯惟讷在兄弟中行五,冯溥是惟讷的玄孙,是五支嫡系,所以他建的祠堂称为“五支祠堂”。冯溥,字孔博,号易斋,是青州冯氏第六世。清顺治四年进士,官至刑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,加太子太保,卒后加太子太傅,赐祭葬,谥文毅。康熙间,辅佐皇帝治理国家,很有功绩。康熙八年(1669)以后,冯溥开始整合营造偶园,同时建设府第和祠堂。康熙二十三年(1684),他获准致仕归里。康熙皇帝给冯溥以很高的待遇:赐宴、赐诗、赐印章,关怀宠荣备至。
冯氏祠堂建成以后,康熙皇帝御赐其大门额“清白世家”,二门额“东辽世业”。御赐大门联“天语:家世蝉联奏补衮调羹之业;纶音:祖风绵邈称说诗敦礼之宗。”御赐祀厅联“天语:序昭穆以笃天伦式怀嗣续;纶音:仰几筵而思世德勿忝高曾。”该祠虽曰“五支祠堂”,其中祭祀冯氏先祖若干人,包括其他支的先祖,祀以冯裕、冯惟讷及其兄弟、冯子临及其叔兄弟、冯珣及其堂叔兄弟、冯溥之父冯士衡兄弟等。冯溥殁后,其后人又将他作为重点祭祀之。现在,该祠原址的建筑已被重建,恢复了原来的面貌,并将这一祠堂办成水平较高的祠堂。
此外,临朐县冶源镇宫家坡、车家沟两村也分别建有冯氏祠堂,新疆还有敕立昭忠祠堂,专供祭祀冯忠庆,御赐大门匾额“功盖西域”;大门联为左宗棠亲拟,“雪满山头思勇烈,月明城下想忠勋”。
墓祭
冯裕高祖冯思忠至其父冯振前后四世,都葬于辽东。而在迁往辽东之前的临朐,曾有冯氏更远代祖先的墓葬,但因时代久远,加之兵燹混战已不可考。冯惟敏在《冯氏世录引》中说:“嘉靖初复归于临朐,族之耆辈言吾祖于前代为万户侯,有遗冢焉,今凌夷久矣,为某者宅其上,当质之官府云。府君愀然不应,宅之者固巨室也,然其故,固不可知矣。”
因冯氏从辽东千里迢迢重返临朐,所以自其回临朐后,冯裕一支对辽东祖墓祭祀,因路途遥远,往来不便,加之世道并不太平,显然已经中断。但冯裕却时刻记挂着远在辽东的祖宗之墓,并先后派惟重、惟敏前往祭祀。
冯氏返籍临朐后,一部分子孙居于临朐冶源,一部分侨居郡城益都。死后葬于临朐者称南坟,葬于益都者多在尧王山东麓,称北坟。